全世界超过1/3的乙肝感染者生活在中国,不少国人担心自己也会走上“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这条不归路。
目前,最新版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使用基于AI的数字病理平台,对未染色的肝活检组织中的肝形态学特征进行自动化和定量分析,它具有高重复性和准确性。
这一数字病理学平台被视为适用于全球临床指南的理想的量化工具。
图:基于AI数字病理学平台提供的无污染图像,显示治疗后纤维间隔减少(绿色)
“沉默”的流行病
中国是笼罩在乙肝阴影下的大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染,使这种疾病成为真正的“无声”流行病。
在区分活动性乙肝感染者(有传染性)方面,目前仍存在着挑战。活动性感染者需要干预,而非活动性感染者则只需要标准监测,无需治疗。
对于活动性乙肝感染者,治疗通常基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HBV-DNA血清水平高和存在乙型肝炎e抗原。但这些都不能判定肝纤维化的是否存在和水平高低。
由于获得诊断和治疗的机会有限,这些人面临着黯淡的未来——可预防,可检出,却无法根治。甚至有些人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
到2030年,将有约1000万人患上乙肝并死亡,其中大多数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新工具辅助分辨肝纤维化
为了防止乙肝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重要的是在治疗之前确定哪些患者的肝脏受到了晚期纤维化的影响,因为治疗的预后取决于纤维化的阶段。
当前,肝活检是评估所有肝脏疾病中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
而现在,利用二次谐波发生(SHG)技术,也能够准确和自动地量化肝纤维化的细微变化,而且可以辅助对患者的治疗评估。
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通过SHG平台,对在抗病毒治疗78周前后的乙肝患者评估了肝纤维化的变化,结果鼓励在临床试验中使用该工具评估新抗纤维化疗法的疗效。该研究发现治疗后纤维间隔的减少,不仅能显示出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通过SHG平台进行了精确分析。
因此,该平台作为CHB相关诊断的辅助工具,以及在CHB临床试验过程中监测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有益工具。这与中国指南中的SHG平台的建议一致,因为它可以为CHB评估提供自动化和定量分析的价值。
中国肝病学会副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的首席医师兼教授尤红教授表示:“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需要为患者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在指南中包含的临床工具(例如SHG平台)将大大增强我们的诊断能力,并为CHB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利用该平台有助于我们观察到肝脏纤维化参数的变化,并确定CHB的严重程度和适当的诊疗方法。”
共抗乙肝,全球携手
根据WHO的数据,2015年估计有88.7万人死于乙肝。截至2016年,有2700万人意识到自己的感染,而只有450万人被诊断接受治疗。
世卫组织呼吁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到2030年将新感染率降低90%,将死亡人数减少65%,世界各国实施了临床指南,以标准化和协助预防、诊断和治疗乙肝:
治疗方案
(a)根据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的实践指南,对于ALT水平持续稳定或轻微升高,尤其是长期感染HBV且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肝活检。
(b)在《欧洲肝病研究协会(EASL)2017年管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当通过肝活检评估的肝病严重程度时,应考虑对无肝硬化的患者进行治疗显示至少中度坏死性炎症和/或至少中度纤维化。
(c)在《2016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肝纤维化有创和无创评估共识指南》更新中,肝活检仍是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另外,该指南承认从常规的光学显微镜到数字图像分析的可能转变,并将数值测量与其他细胞信息的综合分析结合起来。
如今,病理学家借助智能数字病理学工具,可对肝纤维化和其他相关肝脏特征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估。
下一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