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建党100周年的日子,世卫组织也为我们献上一份“礼物”:宣布中国获“无疟疾认证”。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表示祝贺,盛赞中国的无疟疾认证来之不易,是经过几十年有针对性的持续行动取得的。
消除疟疾认证,是世卫组织对一个国家无疟疾状态的正式承认,需以严格、可信的证据证明,至少在过去连续3年内,按蚊引起的本地疟疾传播链在全国范围内已被阻断。
▌从3000万到0,中国抗疟胜利来之不易
疟疾主要通过按蚊传播,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产生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严重者致人死亡。
据统计,上世纪40年代末,全国有疟疾流行的区县达到1829个,约占当时区县数的80%,约有3000万感染病例,死亡率约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疟疾作为限期控制和消除的病种之一,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并组建了专业机构队伍,在重点流行区广泛开展了疟疾病人普查普治、春季抗复发治疗和防蚊灭蚊工作。
1967年,我国启动“523项目”,共有60个机构、500多名科学家参与,最终在中医药典籍中发现了对抗疟疾的利器——青蒿素。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青蒿素的主要发明者屠呦呦,她也因此在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另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广泛使用药浸蚊帐来预防疟疾的国家之一。这种蚊帐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部署地区的疟疾发病率。
2010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最终,我们顺利实现了这一目标。
经过多年来各方面的不谢努力,我们终于获得世卫组织的无疟疾国家认证。
不过,对于传染病,我们仍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其死灰复燃。
参考来源:世界卫生组织、新华网、中国疾控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