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香港著名演员吴孟达因肝癌去世,享年68岁。“达叔”从发现肝癌到逝世,仅仅3个月,令人惋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 IARC)2020年12月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6位,死亡率居第3位。我国2020年肝癌发病与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一半,发病率在各类肿瘤中居第5位,死亡率居第2位,新增的41万例患者中,男性占七成多。
我国肝癌的病因学相对比较明确,两大肝炎(乙肝、丙肝)是肝癌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遏制肝炎,就能有效阻断或减少肝癌的发生。
消除乙肝,这6大问题你要了解!
尽管我国在乙肝防治方面采取了众多措施,比如新生儿疫苗接种及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但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人仍高达2800万,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年位于世界第一。
加强对患者、人民群众肝炎相关教育,破除谣言,是我国达成“2030年消除慢性乙型肝炎”目标的“第一步”。下面,好医友将对乙肝备受关注的6大问题作出解答。
问1、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都应治疗?
错!抗病毒治疗有明确的适应证,目前应遵循《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2019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了国内有关专家对《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出了更新,其中最重磅的要数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扩大。
2019版指南明确规定,只要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为阳性,且转氨酶大于正常值1倍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即可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
指南的此次更新将HBV载量较低的感染者也纳入了治疗范畴,矫正了旧版指南对此部分患者治疗的忽视。
问2、不幸染上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关键在哪?
治疗的关键在于选择一线药物。能称得上一线药物的,需满足对病毒抑制效果佳、耐药率低,且副作用较少几个条件。
乙肝治疗药物可分为两大类,核苷(酸)类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以及阿德福韦,这类药物的优点是可口服,副反应相对来说较少。
其中,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慢乙肝指南中推荐前3种药物为一线核苷(酸)类药物。
干扰素包括短效和长效干扰素。其优点在于其疗程相对固定,患者可按疗程服用;而缺点在于其副作用较大,且价格高。
问3、抗病毒治疗一旦开始,就要终身服药吗?
错!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实质上是抑制病毒,而非清除病毒,患者在服药后的确不可能很快停药,但并非必须终身服药。
问4、乙肝能被治愈吗?要治多久?
目前,乙肝很难达到被治愈。但有部分患者经过核苷类药物的治疗,病毒转阴,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1500 IU/mL后,再使用干扰素,可达到一个短期的“彻底治愈”状态。之后,患者只需通过每半年一次的复查,使乙肝长期控制在一个理想状态,这种状态也称为乙肝的“功能性治愈”。
至于实现功能性治愈需要多久,则因人而异,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即使无法实现“彻底治愈”,抗病毒治疗在延缓乙肝并发症的进展方面仍有着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新药研发的进展,他对未来实现乙肝彻底治愈充满信心。
问5、乙肝病毒载量越高,病情就越严重?
错!这两者并无相关性。
比如,低病毒血症是近两年的热点,指的是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中,体内病毒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20~2000 IU),但不完全消失的现象。低病毒血症在临床中较常见(约占20%),其也会引起肝硬化、终末期肝病、肝癌,但往往因病毒载量低而受到忽视。
问6、发现低病毒血症,该如何处理?
查出低病毒血症,快快检查“用药”环节是否出现了这些差错。
抗病毒药物的“抑病毒”能力有强有弱,可在医生指导下,将抑制病毒能力较弱的阿德福韦酯替换为更强的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或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抗病毒药物。
其次,患者应提高自身依从性,按时服药,根据说明书检查自身服药时间是否正确。比如,替比夫定应与饭同服,空腹服用势必影响药效;再比如,许多患者明知恩替卡韦应空腹服用,但患者却不清楚“空腹”指的是吃药前、吃药后均应空腹2h。
我国丙肝防治形势严峻:
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
丙肝可被治愈,且引起的症状极其轻微,感染者常常通过体检或术前检查才发现病毒,这些特征使老百姓甚至一些基层医生对丙肝认识水平低下。
我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诊断率不到20%,即80%的HCV感染者不知道自己已感染了病毒,更无从说起对病毒的治疗,或其周围人对病毒的预防了。抗病毒药物高昂的费用也是丙肝治疗率低下的又一因素。
问7、丙肝感染隐匿,如何尽早发现感染,并干预?
尽早发现丙肝的最佳方式是全国居民大面积病毒筛查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检测(丙肝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检查)相结合。
如果你符合高危人群特征,可自行前往医院进行检测。高危人群包括吸毒者、通过非正规途径注射血液及血液制品的人、通过非正规途径接受侵入性或医疗性操作的人(包括拔牙、打耳洞或纹身等)、丙肝感染者的家属、伴侣及艾滋病患者等。
在过去,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为两大类最常用抗病毒药,但治疗副作用较大、费用高昂,现临床已很少使用。新型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治疗效果佳,安全性高,许多丙肝患者在遵医嘱足量使用后能痊愈。
问8、距WHO的目标,我国还有多远?应加强哪些方面?
我国在新发病例数的防控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目前5岁以下儿童(新发)乙肝感染率相当低,基本实现WHO提出的目标。
但是,WHO在《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中还提到,2030年的目标为将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检测比例控制在90%,治疗比例控制在80%。
而我国慢性乙肝、慢性丙肝的检测率仅分别为18.7%、18.2%;治疗率分别为10.8%、7.0%,可见其与WHO的要求差距之大。
好医友表示,随着2030年的逼近,政府、医务人员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应共同努力,争取实现目标。具体来看,我国应在保持乙肝疫苗接种高覆盖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母-婴传播的预防,对病毒载量高的孕妇开展母-婴阻断治疗。此外,政府应联合各层级医院加强对乙、丙肝的筛查力度,并促进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