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疗十大新靶点,这些药物有望获批!(二)
医学资讯 2021-02-25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高发恶性肿瘤,尤其高发于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与日本相比,中国胃癌的早诊率低,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如果单纯依靠常规化疗,很难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预后。2010年的ToGA临床研究让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正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然而此后十年,有明确临床疗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屈指可数。

胃癌1.jpg

  因此,开发新靶点,并围绕新靶点的药物和诊断的开发是突破胃癌靶向治疗瓶颈的关键。

  05、靶向HER2 ADC药物纬迪西妥单抗(RC48) ,后线疗效突出!

  纬迪西妥单抗由荣昌生物开发,由重组人源化HER2单抗与MMAE通过半胱氨酸和可裂解的连接子组成。RC48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ADC药物。

  ADC药物是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毒素偶联而成的新型生物药物,能对肿瘤细胞实施精准打击。RC48以肿瘤细胞表面的HER2蛋白为靶点,能精准识别癌细胞,并经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内部,从而杀死癌细胞。RC48采用一个全新的、亲和力更强、内吞效果更好的人源化抗体,使用先进的连接子和小分子毒素药物,对肿瘤能实现高效杀伤。

  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一项临床研究共入组127例既往接受过2线或2线以上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的晚期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主要疗效指标客观缓解率(ORR)为23.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7.5个月。RC48在既往接受过2线及以上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中具有突出的疗效,填补了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三线及三线后治疗巨大且急迫的医学需求,且该研究也包括HER2低表达肿瘤病人, 拓宽了传统HER2阳性病人的范围, 扩大了目标人群。

  06、靶向HER2双特异性抗体zanidatamab(ZW25)

1595817002781.png

  Zanidatamab是一种靶向HER2的双特异性抗体,一种能够同时结合HER2靶点2个不同位点的双对位抗体:ECD4(曲妥珠单抗靶向位点)和ECD2(帕妥珠单抗靶向位点),独特的反式结合使Zanidatamab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增强的受体集群和内在化。

  在一项I期扩展队列研究(NCT02892123)中,共纳入抗HER2靶向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63例胃食管腺癌。35例Zanidatamab单药给药,28例联合化疗(联合卡培他滨或紫杉醇)。单药组确认ORR:33%、DCR:61%、中位DOR:6.0个月;Zanidatamab+化疗组确认ORR:54%、DCR:79%、中位DOR:8.9个月。

  基于以上数据,在2项全球研究中,正进一步评估Zanidatamab治疗HER2阳性胃食管腺癌患者的疗效。

  07、靶向HER2孤儿药margetuximab

  2020年6月6日,FDA授予了margetuximab治疗胃癌和胃食管交界癌的孤儿药资格(ODD)。margetuximab是一款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Fc优化单抗,具有与曲妥珠单抗类似的HER2结合和抗增殖效应。此外,margetuximab已通过优化技术进行了工程设计,以增强其免疫系统的参与度,并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提高对癌细胞的杀伤力。

  在一项单臂、开放标签、Ib/II期剂量递增和队列扩展研究中,Margetuximab+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治疗HER2阳性、曾接受过前线化疗与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其中HER2 IHC3+/PD-L1+的患者整体缓解率48%,疾病控制率7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20.5个月。在包括其他PD-L1表达水平的全部患者中,整体缓解率为21.7%,疾病控制率54.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2.5个月。

  08、靶向ERBB3 patritumab deruxtecan(U3-1402)

抗体偶联药 (4).jpg

  U3-1402是Daiichi Sankyo在研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由靶向HER3的单抗patritumab与依喜替康(exatecan)通过马来酰亚胺-GGFG接头(maleimide-GGFG peptide linker)连接而成,每个抗体连接有8个exatecan。依喜替康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topoisomerase I inhibitor),属于DX-8951(DXd)的衍生物。

  ERBB3又名HER-3,定位于12q13,与ERBB2同属于EGFR家族,ERBB3通过激活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通路如PI3K/Akt和RAS/RAF/MAPK等发挥作用,ERBB3基因作为肿瘤发生的启动子,与胃癌的侵袭性和预后显著相关。有研究显示,ERBB3基因在Lauren分型为肠型的胃癌中呈高表达,说明其可促进肠型胃癌的发生。

  2020 ESMO报道了U3-1402在经过TKI和化疗治疗过的EGFR突变的NSCLC患者的结果,初步疗效结果值得期待:ORR 25% DCR 70% DOR 69个月. NSCLC的良好数据也激励着在更多瘤种的探索,包括HER3表达在50~90%的CRC。临床前研究显示,许多癌症当中都能观察到HER3表达水平升高,其中正包括了结直肠癌。HER3的表达上调,将导致患者对其它抗癌药物,如内分泌治疗药物、HER2抑制剂、EGFR抑制剂等的耐药。一项10月底开启的Ⅱ期临床试验,采用一款新ADC药物Patritumab Deruxtecan(U3-1402)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有望在HER3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目前,U3-1402已经在治疗乳腺癌的小型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2例患者的整体缓解率46.3%,疾病控制率90.2%。

  09、单抗DKN-01

  DKK1(Dickkopf-relatedprotein1)的全称是dickkopf相关蛋白1,其编码基因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表达并发挥作用,并且可能在成人的骨骼形成中有重要意义。许多种类的癌症中能够观察到该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其合成蛋白质能够促进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生长。

  DKN-01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能够与DKK1特异性结合,并抑制其通路的信号传递。2020年9月25日,FDA授予DKN-01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曾经接受过含氟尿嘧啶和含铂化疗及HER2靶向治疗后病情仍然进展的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

       在Ⅰ/Ⅱ期P102/KEYNOTE-731试验中,DKN-01+pembrolizumab治疗DKK1高表达、接受含氟嘧啶和铂类化疗及HER2靶向治疗后疾病持续进展、未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胃肠道间质瘤.png

  在10例可评估、有实体病灶的DKK1高表达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超过22周,中位总生存期接近32周,客观缓解率50%,疾病控制率80%。在15例可评估、有实体病灶的DKK1低表达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约为6周,中位总生存期超过17周,疾病控制率20%。

  目前,DKN-01在胃及胃食管交界处癌、妇科肿瘤、肝胆肿瘤及前列腺癌的适应症都有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10、双特异性抗体AMG199

  2020年9月15日,双特异性抗体AMG 199获临床默示许可,拟用于治疗 MUC17 阳性的胃癌或胃食管交界部(GEJ)癌。AMG 199 是一款基于 BiTE 技术平台的双特异性抗体,靶向 MUC17/CD3。MUC17(Mucin-17)是一种跨膜粘蛋白,在胃癌及胃食管交界处癌细胞膜上过表达,属于肿瘤相关抗原(TAA);CD3 作为 T 细胞表面抗原,是经典的双抗靶点之一。AMG199通过同时与T细胞上的CD3和肿瘤细胞上的MUC17结合,从而使T细胞和肿瘤细胞交联,进而产生针对表达 MUC17 的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好医友表示,虽然胃癌领域研发较慢,但是最近两年,在无数学者的努力之下,晚期胃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出现了许多新突破,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方案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