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球最新癌症报告数据出炉,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中国,肺癌仍占据了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位,2020年中国因肺癌死亡人数高达71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3.8%。
大多数人一提起癌症都会“谈癌色变”。确诊肺癌,你也许会恐慌,失去对生命的希望。
但近年来随着科研人员对肺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治疗肺癌的武器层出不穷,肺癌早已不是绝症。相比那个医疗水平落后的年代,你有很多治疗方式可选,尤其是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肺癌已经走向了精准治疗时代。
免疫治疗:让癌症患者活得更久
与化疗、靶向不同,免疫疗法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想要了解免疫治疗,就要先了解肿瘤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累积众多突变,这些不同的突变会编码众多“异己”抗原,使得产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不得不感叹癌细胞过于狡猾,在与免疫系统的抗争过程中,突变的肿瘤细胞可以获得多种逃脱免疫系统监视的方法,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针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丧失,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疗法走进大众的视线。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再次激活T细胞,发挥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2012年,PD-1抑制药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首次被报道二线治疗晚期NSCLC取得成功,从此NSCLC免疫治疗迎来了蓬勃发展。
1
多个PD-1/PD-L1抑制剂批准用于治疗晚期NSCLC,包括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
大多数PD-1/PD-L1单抗批准用于二线治疗晚期NSCLC,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是首个用于一线治疗晚期NSCLC,2020年ESMO发布了KEYNOTE-024研究的5年随访数据,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3个月和13.4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31.9%和16.3%,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离“长生存”目标又近了一步。
2
在国外免疫治疗迭代更新的同时,国内的免疫治疗领域也迎来了十足的发展。2020年6月19日,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获批肺癌适应症,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用于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最新数据显示中位总生存期突破2年大关,达到27.9个月;2021年1月13日,替雷利珠单抗获批联合紫杉醇和卡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3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适应证已经覆盖了一线、二线;可单药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适宜人群从非鳞癌扩展到鳞癌;不仅适用于晚期患者,对局部晚期的患者也能带来临床获益。
PACIFIC试验结果显示,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用于Ⅲ期同步放化疗的NSCLC的辅助治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PFS)。
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让小细胞肺癌也迎来了治疗史上的进展。
20多年来,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进展甚微,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仍为铂类(卡铂或顺铂)联合依托泊苷,尽管有效率约50%-70%,多数患者容易出现复发和耐药,中位生存期仅为9个月-11个月;二线治疗仅有拓扑替康获批,治疗手段相对匮乏。面对SCLC患者总体生存预后不理想的现状,各项研究陆续展开以尝试应用免疫治疗突破SCLC治疗困境。
IMpower133研究评估了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卡铂/依托泊苷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是首个显示OS较当前一线标准方案获得显著临床意义改善的研究(OS:12.3个月vs 10.3个月,HR=0.70)。此外,中位PFS、中位持续缓解时间都有延长且不良反应可控。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卡铂/依托泊苷成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新标准。
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免疫药物问世,临床获益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曙光。未来免疫治疗的潜力还有哪些,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好医友总结
从传统治疗到新型抗癌技术的发展,30年间,癌症治疗方式不断升级,极大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确诊癌症并不意味着死亡降临,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案,你也可以实现带瘤生存,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