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峡创新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300300.SZ)旗下控股子公司,好医友医疗集团(以下简称“好医友”)是一家大型综合性跨国医疗健康产业集团。
2012年,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好医友美国公司)成立;2013年,跨境医疗品牌好医友诞生,并正式进入中国,专注于打造中美远程会诊平台;2017年,海峡创新集团入股了好医友,并于2018年将好医友纳入上市公司体系。截至目前,好医友已经在全国26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院中“国际医疗中心”,病人可以通过这个诊疗平台与美国专家实现远程会诊,最快24小时就可以见到美国专家。到2018年底,预计好医友合作的医院将达到300家。
好医友为什么会发力跨境医疗领域,跨境医疗双向联合有怎样的市场前景,一系列战略投资背后又是基于怎样的发展逻辑?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好医友创始人、董事长,汉鼎医疗CEO黄亨利。
在黄亨利看来,好医友对自身的定位是“环球新医疗”平台。一方面,好医友通过互联网手段搭建平台,把美国医生带进中国;另一方面,好医友把美国最好的医疗技术以及医药、器械、诊断等产品引进中国。在此基础上,企业项目投资一定要与企业本身的发展相关联,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赋能。
▲互联网只是辅助工具
《中国经营报》:您最初决定确立中美远程会诊产业模式的逻辑来源于什么?目前这一产业模式所取得的成效如何?
黄亨利: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后,我曾任职于美国劳工部、财政部,后入选洛杉矶县资讯科技委员会委员。2009年,我在美国第一次创业,开发了一款心脏影像智能分析、诊断系统。后来,又成立医生管理服务公司(MSO)。到2013年,已经有几个医生集团,希望把这些医生资源转化,带到中国创办好医友,进入跨境医疗市场。
2013年好医友刚进入国内,走的线上2C模式,患者通过互联网在家就可以看美国医生。但后来我们发现,美国医生给的治疗方案虽然很好,但到中国医院不好执行,因为绝大部分重症病人都是去大医院。2015年,我们开始努力寻求与国内三甲医院合作,共建“好医友国际医疗中心”,打造线下医疗场景。经过6~8个月的努力,终于进入第一家。当时所有人都说不可能,因为从来没有先例。2016年,恰好李克强总理考察海南省肿瘤医院国际远程医疗项目,盛赞“医疗+互联网”让天涯变咫尺,我们的时间点刚刚好,这个项目也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好医友已进驻全国各省市近300家医院,从最北的齐齐哈尔第一医院,到最南的海南肿瘤医院。
医疗是严肃的,特别是疑难重症,我们最主要的病人就是癌症、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疑难重大疾病。我们可以提供覆盖32个专科的美国专家库,随时可以点名,通过中美远程会诊进行线上学术交流,针对疑难重症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国内医院为什么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不跟医院抢病人,而是为合作医院引入美国顶级医生资源,为医生搭建学术交流与海外进修通道,帮助医院提升实力;并且,我们依托自有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把价格压到中端患者可以负担的范围。
《中国经营报》:事实上,好医友并不是第一家聚焦于癌症等重病治疗的服务机构,据悉,目前一些跨境医疗中介服务机构已打出品牌和市场口碑。好医友未来该以什么姿势“漂移”,才能顺利超车?好医友跟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黄亨利:中国医疗市场非常大,存在各种不同的医疗需求。我们的定位不是出国看病中介,我们在美国有医疗营业执照,在国内也是在医疗机构内。中介机构只提供中介服务,类似旅游服务公司,卖一种体验,但不是医疗的体验。因为就医的核心环节、费用他们都接触不到,只在外围提供非医疗的辅助服务,把患者推荐给美国医院的国际部。但中介也有其客户群,主要是少数高端人群,出国看病成了“奢侈品”。
但事实上,患者完全可以直接联系美国医院的国际部,不通过中介,自己就可以出国看病,美国医院国际部会提供几乎所有配套服务,还有为华人提供就诊时的中文翻译,语言等方面基本上不存在障碍。
严肃医疗不能用互联网的手段做,互联网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所以我们的客户群主要来自医院,在线下医院的范围里开展业务,才是最专业的。中介的宣传渠道不可能在医院,因为他们事实上是在与国内医院抢病人,这样一来,病人也没有落地治疗的场所。
我们为什么调得动医生?因为美国医院是不能控制医生的,医生都是自由执业,跟医院是独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医院只是医生用来服务的场所之一,就像高尔夫球场与老虎·伍兹的关系。比如,某家医院有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设备,医生会带患者来这家医院做手术。手术后,保险公司会分别结算医院与医生的账单。
美国医疗由医生、医院、医保组成“铁三角”,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着支付方的重要角色。我们在美国有保险公司、医生集团(医疗网)、医联体体系、医生管理公司,在与医生合作的同时,能够为医生提供管理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跨境医疗是双向的
《中国经营报》:在医生库建设方面,好医友有怎样的筛选标准?
黄亨利:在好医友医生库的建设中,对于医生的筛选,主要是根据医保大数据库。我们自有保险公司、医保大数据公司,能够根据保险报销数据、医生责任险记录(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患者满意度(三年内的投诉)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医生进行遴选。
《中国经营报》:您对跨境医疗是怎样理解的,未来美国人来华看病是否会成为可能?
黄亨利:一方面,我们通过互联网手段搭建平台,把美国医生带进中国,让中美医生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同为中国疑难重症患者服务;另一方面,我们把美国最好的医疗技术以及医药、器械、诊断等产品引进中国,目前主要针对肿瘤等疑难重大疾病以及罕见病。
我认为,在不远的未来,跨境医疗是双向的,全球优质医疗资源应该重新配置。在保险的驱动下,带动整个跨境医疗、医疗旅游行业,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环球新医疗”。
未来,我们在国内的300家合作医院,只要是JCI认证的,都可以为美国病人提供服务。美国患者来中国看病,“好医友国际医疗中心”就是医院服务美国患者的窗口。由保险公司买单,让美国人来中国做一些比较常规的手术。比如,美国做一个骨科手术要6万美元,而中国只要人民币4~6万元。中国医生接诊病人多、手术经验丰富,部分手术可能做得更好。
美国医疗创新水平高,医疗花费也很重,国内有经济条件的疑难重症患者去美国治疗,可通过保险公司议价享受医疗费用优惠。而经济条件比较普通的病人,借助中美远程会诊,在国内也能够得到美国专家的治疗指导。如此一来,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主要看患者的个人需求。
《中国经营报》:您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怎样的见解?
黄亨利:医疗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关乎人的健康,医疗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良心尤其重要,否则就会出现问题疫苗等严重事件,产业也将无法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离不开企业与政府、医疗机构、公益组织、保险等医疗行业各相关方共同合作。医疗有较强的公共服务属性,特别是一些与每个人生命息息相关的领域,比如急救等,这些是底线,必须由国家、政府兜底。
但医疗也不能完全强调公共属性,一定要有良性竞争机制,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去解决真正的社会痛点,为患者、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帮助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带动行业的发展。同时,医疗企业应该找到医疗与慈善的结合点,联合各方力量,去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另外,不久的将来,我相信中国的支付方——商业保险,也一定会发展起来,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
▲投资要与企业本身相关联
《中国经营报》:除了中美远程会诊,好医友还战略投资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在这背后,好医友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黄亨利:从全球性看,医疗投资灵活性比较高。如果有政策支持,特别是能被保险覆盖的话,则更有优势。比如在美国,跟养老相关的项目,保险覆盖的几率高,不会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再就是投资医疗科技项目,受政策影响也比较小。当然,在美国也要考虑不同州之间的差异,医保报销比例和流程会有所不同。
我们在药品方面看得比较多,重点找那些有利基市场的创新药,比如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如果是不用注射的,而是口服、吸入式的,就会有强大的利基市场。我们可以为投资项目提供的,除了资金外,还有市场推广渠道。衡量投资表现还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希望能在12年的药物专利有效期内尽可能实现盈利。
医疗产业投资,不管投什么,先要做对的事,其次要有明确的买单者。医疗不能简单考虑好不好的问题,还要考虑成本问题。比如,对于AI辅助诊断,就很难找到买单方。站在医生的角度,缺乏推广的动力。先不说AI给的治疗方案的对错,患者多付几千元,如果效果好,医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万一不好,最终还是要医生来负责。
我的投资逻辑很简单,自己能做到的事就不会以大的溢价投,太高的溢价对整个市场并不能带来实质的价值。
《中国经营报》: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在资本和市场的追逐下,成为了大家争抢的“香饽饽”,各种概念横飞,众说纷纭。您如何看待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未来好医友还会在哪些领域有所布局?
黄亨利:我们投资的项目一定要与企业本身相关联。比如,我们投了一家可穿戴设备企业,考虑到它对我们保险公司的65岁以上“老年计划”有帮助,能够纳入医保,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最终实现共赢。
我们投资的领域,包括医疗科技(AI、大数据、电子病历平台)、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诊断产品、医疗服务等。我们暂时不考虑投资重资产的医院。在中国,民营医院成功的案例很少,主要在妇产科、眼科等少数专科,因为综合性的大医院对这些专科的资源倾斜较少,为民营医院提供了空间。
在美国,由于重资产、周期长、受政策波动影响大,医院的税前利润仅7%。美国那些好的医院都是非营利组织,都有较深的历史沉淀,难以短时间内用资本去解决。
我们投资一个项目,首先它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其次,我们要有资源、能力去帮到这家企业,为它赋能,可以一起做成这件事。
另外,投资一个医药项目,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医药产业投资总体周期较长、风险较高,把握平衡很关键。所以我们主要选择参股,一般不超过10%。同时,尽量选择周期相对较短的项目,解决现金流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许多产业都实现了精准控制与管理。然而,医疗无论是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都还无法做到精准。您如何看待我们精准医疗的发展现状?
黄亨利:举个例子,我们有一家美国合作公司叫CELLWORKS,是美国红杉资本投的。它通过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生物模拟技术,解决了肿瘤病人精准用药的难题。以肺癌患者为例,患者在国内医院穿刺及基因检测后要用靶向药。但目前有20多个相关药物获批,如何为患者选择最正确的用药,是临床医生的最大困惑,患者不可能一个个药物去试。该怎么选择呢?在进行全外显子二代基因测序后,将二代基因测序结果导入CELLWORKS分析系统、创建疾病模型,在分子通路层级进行药物效应分析,就能从所有相关药物中推荐最合适的方案,它会根据有效率进行排序,帮助患者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医疗成本。这就是利用新技术去推动精准医疗的很好的案例。
来源:中国经营网 | 作者:张玉 曹学平
(编辑:曹学平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