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泌尿先行。在数代泌尿人的共同努力下,40年间我国泌尿外科事业高速发展,泌尿系统疾病诊疗理念、手术技术、基础科研、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前列腺癌作为泌尿外科诊疗中的重点和难点,40年的发展历经荏苒、方兴未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十年”的旅程,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显著的进步,而下一个“十年”也已大幕拉起!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明显增加,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仍处于跟随状态,国内指南也多数引用国际研究结果。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和改善:第一,建立中国前列腺癌人群数据库;第二,鼓励开展多中心临床实验;第三,努力加强基础研究。目前中国多数前列腺癌患者诊断时已为晚期,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前列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尤其对于年龄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人群。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意识地开展社区前列腺癌筛查,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将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我国前列腺癌手术效果不断改善,治疗水平逐渐比肩国际,越来越多的前列腺癌患者也将实现更好的生存。
前列腺癌患者病程较长,从局限性肿瘤进展到转移性肿瘤、再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都需要进行多学科团队(MDT)的全程管理,才能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采用MDT治疗建议的患者整体预后更好,可见MDT是改善患者预后的理想方式。近年来,卫生健康委也在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未来这一理念也将越来越深入人心,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前列腺癌领域中的创新药物层出不穷,以达罗他胺为代表的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已进入临床。从机制方面,达罗他胺明显优于第一代抗雄药物,可同时抑制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结合、向细胞核转运和DNA结合多个环节;大量随机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也证明,达罗他胺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抗雄药物。
未来,前列腺癌领域发展的三大方向包括新药研发、诊断及预后判断、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希望快速发展的医疗科技,不断点亮前列腺癌患者生命之光。
新辅助治疗增加局晚期患者生存获益
局晚期前列腺癌为T4期盆腔淋巴结转移人群,部分学者将T3期侵犯前列腺包膜外及精囊也归类为局晚期。局晚期患者可能在手术切除范围外已有肿瘤局部扩散侵犯,甚至区域内外的淋巴结转移,故单纯的前列腺癌切除术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此时,联合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减少前列腺周围粗大静脉的血供、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切缘阳性率,增加患者生存获益。
以下几类可手术的患者考虑应用术前新辅助方案:第一类为部分局晚期患者,如前列腺体积过大、膀胱颈口和或输尿管口有潜在受累;第二类为术前PSA水平较高的患者;第三类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立即接受手术治疗而又处于进展期的患者。新辅助治疗主要采用内分泌治疗药物,对于ADT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可以联合化疗治疗。监测患者PSA水平是评估新辅助治疗效果最直接和简单的方法,也可使用直肠指检,或复查影像学。综合评估之后,大多数患者手术条件得到改善。新辅助治疗对手术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使原本困难的手术变得相对容易实施。
术后病理分期提示局部进展,或伴有淋巴结转移、其他部位寡转移的患者是首先要重点关注的术后高危人群。其次,Gleason评分达到7分及以上的患者也是相对危险度较高的人群。此外,术后一个月PSA水平未降至0.2ug/L以下的人群也是术后高危患者。
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早期为雄激素依赖,即激素敏感性转移性前列腺癌(HSPC),此时去除体内雄激素可以让患者的肿瘤得到较好的控制,但不论控制时间长短,ADT治疗始终无法治愈前列腺癌患者,患者最终都会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为了延缓患者进入CRPC阶段的时间,在单纯ADT治疗上需要联合其他治疗,如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AR抑制剂与受体的结合力在不同药物略有差别,结合力越高治疗效果越强,这是选择AR抑制剂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前列腺癌患者对雄激素治疗不敏感且进展到CRPC阶段的机制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明确其具体机制并进行个体化治疗可能是未来前列腺癌新十年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方向。第二,多学科诊疗可以让患者在接受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更好的联合治疗策略。第三,合理的药物排兵布阵也能进一步使患者获益。以上三点需要未来前列腺癌领域的专家学者投入精力。
MDT临床意义重大,新辅助治疗需求逐年上升
多学科诊疗(MDT)在所有实体肿瘤诊治过程中均应用广泛,尤其针对难治性、病情复杂、分期较晚的肿瘤,患者可通过MDT模式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最新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显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通过MDT诊疗模式总生存期(OS)可延长11个月,这充分说明了MDT在晚期转移性、难治性患者后线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
MDT模式需要临床医生在治疗方面特别关注联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核素治疗、内分泌治疗、冷冻射频消融等不同治疗策略都有可能参与到患者不同阶段的诊治中。临床医生需要将不同的治疗策略进行合理组合,或进行有效的序贯,才能使患者整体OS获益最大化。
随着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适应证的扩大,需要新辅助的患者比例也越高。新辅助治疗前可综合评估患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病理类型、Gleason评分、影像学分期、患者年龄和状态等,预计患者复发风险分层,决定患者整体治疗策略。若患者无远处转移可采取治愈性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和根治性放疗。不同地域、不同中心的医生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
新辅助治疗后,可通过病理降期、病理切片中肿瘤密度和含量、肿瘤完全控制情况、复发时间长短等情况进行临床疗效的判断。临床医生主要根据患者影像评估、直肠指检、PSA下降程度等判断患者新辅助治疗后是否达到了手术的标准和要求,并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临床诊断率远低于发病率,可能归因于:国内mCRPC患者的比例较高、既往行前列腺根治性手术的比例较低、根治性手术人群适应证相对严格。
好医友表示:精准治疗、全局观念、早诊早治将是未来前列腺癌领域发展的三大方向。希望精准诊断实现早日实现,使患者最终获得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