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癌症意味着死亡倒计时的开始,意味着疾病痛苦的折磨,意味着社会身份的破裂.......
似乎癌症已经与“不治之症”画上了等号。但其实,早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正式将癌症纳入长期存在的非传染性疾病,即慢性病的范畴。美国癌症协会、中国抗癌协会、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等权威机构,均认可癌症是一种慢性病。这也意味着,曾经被认为是绝症的癌症,经过合理治疗,许多患者都可以长期存活,甚至治愈。
癌症,不是“不治之症”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常见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癌症具有慢性病的普遍特点,如病因复杂、不会传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等。
将癌症列入可以调控、治疗、甚至治愈的慢性病,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癌症的恐惧心理,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科学的方法面对治疗。另外,还可以让患者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合理,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虽然很多人对癌症的印象都是“来势汹汹”,但是癌症确实是可防可控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避免危险因素和落实现有的循证预防策略得到预防。而人们之所以觉得癌症发展迅速,主要是由于癌症在确诊前就已经在人体内存在很长时间了。以肠癌为例,从正常粘膜到癌变,最低需要10年时间,最长可能有30年以上的潜伏期。
另外,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质子重离子治疗等的合理应用,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许多早期患者已达到临床治愈。如:根据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早期前列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的治愈率均为100%;早期胃癌为97.7%;早期肠癌为99.1%。
因此,认识到癌症是一种可控的慢性病十分关键,可以让患者可以长期存活的希望,不再坐以待毙的面对未来。
癌症,不是非治愈不可
很多人认为,癌症一定要治愈,不治愈就没有办法存活,但是这些观念并不正确。癌症患者即使没有达到治愈,也可以实现带瘤长期生存。
什么才是正确的癌症治疗呢?
不抗拒治疗
有些患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常常觉得效果不如意,副作用也无法忍受。于是内心开始对治疗生出反感,并且抗拒治疗。他们会怀疑治疗的效果,认为治了也没有用,不能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服用药物,错过最佳诊疗时机。
不过度治疗
有些患者因为担心治疗效果不够好,想着多做几次治疗是不是能治愈,或者抱着一定得治愈的念头去求医。殊不知这些做法不仅无益于治疗,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到最后,过度治疗导致自己的生存质量变差,给身体造成了额外的负担和伤害,从而加速死亡。
以规范化治疗为前提的个体化治疗
将癌症定义为慢性病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向对待慢性病一样“温和治疗”,而是需要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采取个性化诊疗方向,让癌症的发展“慢一些”。
目前来说,手术、化疗、放疗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此外还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等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合理选择最佳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提高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
此前,肺癌诊治专家久保田馨教授曾指出,诊疗指南不一定就是治疗的金标准:虽然“临床实践指南”是根据随机对照试验得出的规范性诊疗指导,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但是,“临床实践指南”给出的诊治方案只是一种概率有效性,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疗效往往不够“精确”。
因此,针对癌症患者实施以“临床实践指南”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十分必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多样化健康需求,找到规范化诊治框架和个体化临床实践之间的平衡点,给予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将成为癌症治疗的主线。
好医友表示:希望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下,癌症这个慢性病可以越来越“慢”,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