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居高不下,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胰腺癌的死亡率位居癌症死亡人数的第七位,胰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当前,以外科手术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胰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药物的研发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Q1: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是最好的防癌方法。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居高不下,对于胰腺癌的预防有哪些建议?
早防早筛、早诊早治是所有肿瘤的防治原则,胰腺癌亦不例外,当前,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手段有限、疗效欠佳,患者预后不良,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尽管普查是最好的癌症早筛手段,但在我国,胰腺癌的发病为散发式,因此,投入较高的普查可能并不是筛查胰腺癌的最佳方法。在我看来,针对胰腺癌高危人群,定期开展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可能是更好的筛查手段。诸如家族性胰腺癌人群,新近诊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特殊基因突变如黑斑息肉综合征、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家族性胰腺炎等人群,应重视体检,接受医学教育。通过普及全民对胰腺癌防治的医学知识,开展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最终实现胰腺癌的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Q2:谈及胰腺癌的手术,“器官微创”手术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又该如何操作执行?
“器官微创”是指在实现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器官,从而保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这需要两者之间的科学平衡。器官保留多见于胰腺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此时应尽可能缩小手术切除范围,以保留器官为主。但是对于胰腺癌这一易早期转移、累及周围神经的高度恶性的肿瘤,首要目标是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实现根治性手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此时保留器官相对较难。
对于特殊部位的胰腺癌,在保证R0切除的基础上可尝试“器官微创”手术:①胰头下分或钩突的胰腺癌,若肿瘤远离十二指肠球部和胃的幽门部,同时不伴淋巴结转移,可尝试保留幽门的Whipple手术,减少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较常规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②胰颈部癌可行扩大或次全胰体尾切除术,既可保证手术的切除范围,也能保留胰头的下分和十二指肠,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保障术后的生活质量;③对于胰颈体癌,可行保留部分胰体尾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Q3:多学科协作(MDT)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标准模式,特别是对于胰腺癌这类复杂的疾病,诊疗经验有哪些分享?
在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应遵循MDT诊疗理念。胰腺癌MDT团队包括了胰腺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以及病理科医生等,针对每例患者制定最佳的综合诊治方案。如诊断方面,结合影像科和外科医生的经验,可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而肿瘤内科医生的参与可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疾病分期,判断是否能从新辅助治疗获益,提高R0切除率等。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多方意见,从诊断到治疗,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最终实现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Q4: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诊疗难点,胰腺癌间质组织丰富,如何提高肿瘤内部药物的浓度是近年来药物研发的热点,脂质体伊立替康的研发即为代表之一。在转移性胰腺癌的二线治疗中,NCCN、CSCO 等指南将该药物+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推荐为二线治疗的一级推荐。如何看待这一药物在胰腺癌中的应用?
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是FOLFIRNOX方案和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方案,但是部分患者对上述两种方案治疗不敏感,一线治疗后很快出现疾病进展。
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Lancet)杂志的NAPOLI-1研究数据证实了脂质体伊立替康+5-FU/ LV二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令人欣慰的是,亚洲人群的生存获益更为显著,脂质体伊立替康联合5-FU/LV组较5-FU/LV组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延长了5.2个月(8.9个月对3.7个月,HR 0.5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延长了2.6个月(4.0个月对1.4个月,HR 0.48)。因此,脂质体伊立替康联合5-FU/LV方案已被多项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为晚期患者的二线化疗方案。
未来,可以探索脂质体伊立替康+5-FU/LV方案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领域的应用,提高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率,特别是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率,从而为R0手术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为外科医生和肿瘤患者带来希望的福音。
Q5:对于未来胰腺癌的诊疗,有哪些建议?未来又该在哪些方面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好医友指出:综合治疗是胰腺癌治疗的原则,未来首先应积极开展相关基础和转化研究,分析不同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第二,探索更多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同时,寻找有效的预测指标,预判哪部分患者更可能从新辅助治疗获益;第三,术后辅助治疗方面仍需努力深耕,开展个体化治疗,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四,当前外科手术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诸如淋巴结清扫范围等临床问题仍缺乏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亟待更大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通过更长时间的随访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