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泳池、汗液接触、带孩子等日常生活接触会传播HIV吗?
艾滋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存活能力其实是很弱的它主要通过这3种方式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如:拥抱,同吃同饮,公共场所的座椅、马桶、浴缸、泳池、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生活在同一房间或办公室,蚊虫相互叮咬、接触电话、门把,接触汗液或泪液等平时生活接触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2、有口腔溃疡时接吻会传播艾滋病吗?
HIV感染者的唾液等体液中的HIV病毒含量很少,且人的口腔内是有溶菌酶的,可以很快杀灭艾滋病病毒,所以通过口腔感染的可能性极小。但如果个人免疫力低,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不小心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和性分泌物,就有感染上的可能。
口交属于性行为的一种,存在体液交换,而对方有艾滋病的话,是存在感染风险的。
这是因为一方难免有牙龈炎、口腔溃疡等口腔常见病;另一方的外生殖器又难免在口交时被对方的牙齿划伤。即使双方或一方的操作是极浅表的,均便于艾滋病病毒渗出或侵入。
3、为什么男同性恋比较容易感染HIV?
深圳市疾控中心公布了今年全市的最新“艾”情显示:新增感染者和患者中,男性占91.2%,女性占8.8%。在传播途径上,有99.5%是性传播。其中,有高达61.0%是经男男同性传播。
为什么男同性恋比较容易感染HIV?并不是性取向的错,而是因为后入式是感染HIV的高危体位。肛门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阴道粘膜由复层柱状上皮组成),简言之就是肛门黏膜更薄,更容易破。而肛交时,肛门黏膜在阴茎的剧烈频繁摩擦下,一旦受伤破损,这时,如果对方是HIV携带者,又没有戴避孕套的话,那么病毒就找到了可乘之机,它会随着肛门、直肠破损处进入血液。而且,和阴道偏酸性环境不同,直肠内的碱性环境更适宜于病毒生存繁殖。此外,多性伴,也是感染艾滋病、梅毒等性病的主要原因。
4、蚊虫咬过HIV感染者后,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吗?
据统计,蚊子叮咬HIV感染者嘴上残留血液0.00004毫升,要反复叮咬2800次才会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我们会傻傻的被咬那么多次吗?同时生物学家提供的信息是HIV病毒不在蚊子的喙里生存和复制,因此不会传播!
5、被感染的父母是否会将病毒传染给下一代?
理论上,艾滋病毒不会感染父亲的精子,但可能会随着精液传给母亲,并进一步感染孩子。不过,对于这种情况,目前的医疗技术可以做到体外“清洗”精子,并用干净的精子使健康的配偶怀孕,从而避免艾滋病毒传染给宝宝。
如果母亲本人是感染者甚至艾滋病患者,及时使用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并避免哺乳,艾滋妈妈有超过99%的概率生下健康的宝宝!
6、如何得知自己有没有得艾滋病?
首先,确认有没有接触到病毒?如果没有发生过高危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且对性伴侣的感染状况一无所知),没有输入过不可靠的血液制品,也没有进行过不安全的吸毒、刺青或针灸,所有可能出血的医疗行为(例如齿科操作、注射)都在正规靠谱的医疗机构进行……那您基本上不太可能接触到艾滋病毒。
若有接触病毒的可能,如何确认有没有被感染?唯一的答案是化验。
使用超敏感的病毒核酸检测法,最早可以在可疑接触的5天后确认是否已感染了艾滋病毒;使用普通的核酸检测法,最早可以在可疑接触的10天后确认是否感染;使用新一代的病毒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法,最早可以在可疑接触的15天后确认是否感染。
暴露者应在暴露后立即、6周、12周、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测。
7、艾滋病可以预防吗?
HIV暴露前预防(英文Pre-exposure Prophylaxis,简称PrEP)是指尚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在发生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行为之前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
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通常包括吸毒、异性多性伴及男性同性性行为等。
对于男性同性性行为者,如果性行为频次不高(每周不超过一次),除了“每日服药方案”,还可以采用“按需服药方案”,即所谓“2-1-1方案”,以复合制剂为例,发生易感染HIV行为前2~24小时服用2片,首次服药后24小时和48小时各服用1片。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英文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简称PEP)是指尚未感染HIV的人在与HIV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易感染HIV的行为后,在72小时之内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
最好是2小时内,不晚于72小时服用阻断药,服药越早,阻断效果越好,连续服用28天。
科学研究显示,暴露后预防用药预防HIV感染的有效性可达90%以上。预防效果好有一个必要前提,即严格按方案服药,不漏服药物。服药依从性越高,预防效果越好。反之,服药不规律,经常漏服,预防效果则会较差。
8、预防药物的副作用如何?
总的来说,预防药物的副作用很少见,即使发生也很轻微。约10%的使用者在开始服用药物时可能会出现短期轻微的胃肠道症状(腹泻,恶心,食欲降低,腹部绞痛或胃肠气胀)和头晕头痛。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服药一段时间后消失,不需要停止服药。此外,极个别服药者可能会出现肾脏功能受损或其他非轻微副作用,需及时就医并暂停服药。
虽然阻断成功率高,但并不是100%。阻断药≠后悔药!
9、确认被病毒感染,是否意味着人生终结?
当然不是!
艾滋病毒感染虽然不可完全治愈,但如果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治疗依从性好,艾滋病毒在体内的进展可以放缓到“几近停止”的水平。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保持良好状态,维持正常生活及工作,延长生命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提出「90-90-90」策略,即存活的HIV/AIDS患者90%被检测出,已诊断的HIV/AIDS患者90%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而接受治疗的HIV/AIDS者90%达到病毒被抑制。
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国报告存活感染者95.8万,其中86.6%已在接受治疗,治疗成功率为93.5%。
“鸡尾酒疗法”的艾滋病治疗方法,是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的,指通过三种或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抑制病毒复制、恢复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延长患者生命。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复合制剂的研发及临床上使用,每日只需服用一片药。要求患者必须十年如一日的规律服药,一旦漏服或延时太长,就可能造成病毒的反弹、发生耐药性变异,导致控制失效。
好医友总结:艾滋病可防可治,然而在防治艾滋病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歧视,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