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包括:①再灌注治疗(心肌坏死是导致死亡和并发症的直接原因);②抗血栓治疗(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肌坏死的最终环节);③抗缺血治疗(再灌注治疗可同时缓解缺血);④处理并发症(并非所有STEMI患者均出现并发症,且处理并发症的前提是再灌注治疗);⑤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针对STEMI的发病机制,长期二级预防)。以上顺序按照优先级排列。
依据近几年我国颁布的STEMI指南,本文整理了主要的治疗药物及使用要点。
静脉溶栓药物
STEMI急性期行直接PCI已成为首选方法,然而不能开展急诊PCI的基层医院或急诊PCI禁忌的患者可首选静脉溶栓。
1.溶栓适应证
(1)发病≤12 h,预期不能在就诊后120 min内转运至可行PCI的医院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无溶栓禁忌证,应进行溶栓治疗。
(2)发病12~24 h,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 mV,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但无直接PCI条件,无溶栓禁忌证,可考虑溶栓治疗。
2.溶栓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既往任何时间发生过颅内出血或未知原因卒中;
近6个月发生过缺血性卒中;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肿瘤或动静脉畸形;
近1个月内有严重创伤/手术/头部损伤、胃肠道出血;
已知原因的出血性疾病(不包括月经来潮);
明确、高度怀疑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
24 h内接受非可压迫性穿刺术(如肝脏活检、腰椎穿刺等)。
(2)相对禁忌证
6个月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口服抗凝药治疗中;
妊娠或产后1周;
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
晚期肝脏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长时间或有创性复苏。
3.溶栓药物
静脉溶栓药物包括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非特异性溶栓药,建议优先选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
(1)阿替普酶
全量90 min加速给药法:首先15 mg静推,随后0.75 mg/kg于30 min内持续静滴(最大剂量不超过50 mg),继以0.5 mg/kg于60 min内持续静滴(最大剂量不超过35 mg)。
半量给药法:总量50 mg,首先8 mg静推,其余42 mg于90 min内持续静滴。
(2)瑞替普酶
每次1 000万单位静推,间隔30 min,共2次。
(3)替奈普酶
根据体重调整剂量(体重<60 kg,剂量为30 mg;体重每增加10 kg,剂量增加5 mg;最大剂量50 mg)静推。
(4)尿激酶
150万单位,于30 min内静滴。
4.溶栓成功的判断标准
(1)临床判断标准
在溶栓开始后60~90 min内出现:
抬高的ST段回落≥50%;
胸痛症状缓解或消失;
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速甚至室颤、房室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或下壁心梗患者出现一过性窦缓、窦房阻滞,伴或不伴低血压;
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提前,如cTn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2 h内,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4 h内。
在上述4项中,心电图变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前移最为重要。典型的溶栓治疗成功标准是:抬高的ST段回落≥50%,伴有胸痛症状明显缓解和/或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2)冠脉造影判断标准
TIMI 2级或3级,为溶栓再通;
达到TIMI 3级,为完全再通;
仍为TIMI 0~1级,为溶栓失败。
抗栓药物
所有STEMI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并根据再灌注策略选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1.抗血小板治疗
(1)阿司匹林
对于所有STEMI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策略,只要无禁忌证,均应立即嚼服阿司匹林150~300 mg,继以75~100 mg/d长期维持。
(2)P2Y12受体抑制剂
对于所有STEMI患者,只要无禁忌证,均应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维持12个月:
行PCI治疗的患者:应给予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继以90 mg bid;或氯吡格雷600 mg负荷剂量,继以75 mg/d。
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若年龄≤75岁,应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继以75 mg/d;若年龄>75岁,则给予氯吡格雷75 mg/d。
未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氯吡格雷75 mg/d。
2.抗凝治疗
(1)行PCI治疗的患者
好医友指出,术中均应给予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可使用以下几种。
①普通肝素
在不联合使用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时,给予70~100 U/kg静推,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250~300 s(HemoTec法)或300~350 s(Hemochron法);
在联合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时,给予50~70 U/kg静推,维持ACT 200~250 s。
②比伐芦定
给予0.75 mg/kg静推,继以1.75 mg?kg-1?h-1静滴,维持ACT 300~350 s。
若ACT>350 s,应停用或减量,并于5~10 min后再次测定ACT,待ACT恢复至安全范围时再继续使用;若ACT<225 s,应追加0.3 mg/kg静推。比伐芦定静滴可考虑维持至PCI结束后3~4 h,以避免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对于出血风险高的STEMI患者,单独使用比伐芦定优于联合使用普通肝素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对于合并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推荐比伐芦定作为PCI术中的抗凝药物。
③依诺肝素
对于PCI术前已使用适当剂量和疗程的依诺肝素抗凝的患者,若PCI在依诺肝素最后一次皮下注射8 h内进行,在PCI前不需追加依诺肝素;
若PCI在依诺肝素最后一次皮下注射8~12 h之间进行,在PCI前应追加依诺肝素0.3 mg/kg静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