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有内、外分泌腺之分,胰腺癌是发生在胰外分泌腺的恶性肿瘤,它多发于中老年人,但呈年轻化趋势,且男性多于女性。虽发病率不是特别高,在2014年的各大癌症中排名第10,约为9.2万例。但其死亡率却位居全国恶性肿瘤第6位,2014年约有8.1万人因它而死。被称为“癌症之王”。
一:胰腺癌死亡率为什么这么高?
1、难发现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有易混淆、难发现的特点,其中85%的患者被诊断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
早期胰腺癌几乎没有不适,或表现为轻中度的饱胀、隐痛或钝痛、乏力、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或因其功能减退,出现脂肪泻,而这些很容易与消化道疾病相混淆。
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腹痛、合并胰腺炎引起的内脏神经痛,胰胆管阻塞引起的剧烈阵发性上腹痛、腹膜后神经丛受累导致的腰背痛等各种症状,若此时才被确诊,基本已经是晚期了。
常用检查方式
医院检查胰腺癌主要通过影像学和化验检查两种方法,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核磁共振,最常用的是B超,但不易准确判断,有时需用螺旋CT辅助检查。
化验检查就是验血,验血最常用的是CI199,它是一种肿瘤标志物,肿瘤病人体内含量会比较高。所以,如果血检发现CI199较高,就要引起注意了。
2、难治疗
胰腺癌病程短、进展快,一旦发现胰腺癌,首先考虑能否手术切除,这也是目前治疗胰腺癌唯一的根治性手段。
但由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发现晚,很多人都丧失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也常用综合治疗、化疗等,但总体效果并不是很乐观,预后较差。
其5年生存率低于5%,中位生存期不到20个月,若出现转移,生存期不到半年。因此,也被国际医学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壁垒”。
二: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胰腺癌?
遗传因素
临床上虽尚不明确胰腺癌是否会直接遗传,但在对胰腺癌患者的复诊中发现,胰腺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
据统计,一个家族中如果有1个人患胰腺癌,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胰腺癌的几率是普通人的4倍;若有2人患胰腺癌,则其他成员患胰腺癌的几率是普通人的12倍;若有3人患胰腺癌,则其他成员患病几率甚至是普通人的40倍。
因此,如果家族中出现过胰腺癌患者,其他家庭成员最好定期检查。
不良的饮食习惯
据调查,饮食习惯不好的人,如暴饮暴食、爱吃高盐、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食品或腌制、熏烤类食品的人,不仅容易患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也会加大罹患胰腺癌的风险。
这是因为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物会在体内转化,形成环氧化物,从而可能诱发胰腺癌。
吸烟、酗酒
吸烟是诱发胰腺癌的重要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影响胰腺的分泌,促进致癌物进入胆管、胰管,从而诱发癌变。
有数据显示,吸烟者患胰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2~2.5倍,且发病平均年龄提前10~15年。
酒精可作为致癌物质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胰腺,增加胰腺癌的发生几率。在我国,70%的慢性胰腺炎与长期饮酒有关。
急、慢性胰腺炎
胰腺炎,是胰腺癌的最大危险因素。经常反复性的急性胰腺炎可发展为慢性胰腺炎,而慢性胰腺炎可能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
炎症刺激胰腺,当胰腺管道受损时,胰液中的消化酶会将胰腺自身溶解消化,扩大胰液的渗出。此时就像开了闸的洪水般,病情迅速蔓延,引发癌症。
糖尿病
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症状或并发症,也可能是胰腺癌的致病因素。如果糖尿病病情突然加重,或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突发糖尿病则最好引起注意,及时进行胰腺癌筛查。
其他可能因素
有些药物也会伤害胰腺,如大剂量使用利尿药、降糖灵等。(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到用药遵医嘱,绝不乱吃药。)
此外,有研究者认为,长期在与β-萘胺、苯有关的工厂中工作的男性,患胰腺癌的风险较大。
好医友总结了以上可能致胰腺癌的原因,生活中一定要注意!